馬來西亞與中國同意延長互免簽證安排五年,同時停留期限延長至 90 天,不僅可望提升旅遊業績,也為中資入場鋪好了一條方便的商業通道。
馬來西亞的開放,背後不只是「中馬關係友好」,更具有國家級的戰略性開放的意味,希望能夠真正把中企、資金、技術、項目及人才「請進來」。
馬來西亞並非一個「全國一盤棋」的招商環境,各州的產業定位大不同:
- 檳城:半導體製造 + 全球電測封測基地
- 柔佛:智慧製造 + 綠色建材產業新引擎
- 砂勞越:氫能、新能源、電力密集工程聚集地
- 雪蘭莪:數位貿易與航空物流樞紐
- 沙巴:文旅、養老、特色地產的「政策窪地」
馬來西亞目前正加速承接中國產業,但許多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國家級計畫進得來,但生態配套不完整,落地節奏受限。而中國大量擁有成熟產品、靈活機制、輕資產能力的中小項目,恰好可以「補全生態」,實現結構對接。
第一波紅利聚集在三大領域。
首先,清真 OEM 代工。不少中國食品品牌有意透過馬來西亞打開清真市場,但自己不具備清真認證生產能。目前清真園區,撮合了一批中馬合資 OEM 代工計畫,由中國提供品牌與產品配方,馬來本地完成生產、貼牌、出口中東。
這些項目本身規模不大,投入可控,卻正好解決了園區「認證能力閒置、配套產業不足」的痛點,是重塑供應鏈!
再者,教育與技能類輕機構。許多城市在招商時回饋:有工廠、有園區、有基礎設施,但沒有「軟服務」,這項問題在華人比例高的二線城市如怡保、麻坡特別嚴重。
因此,語言學校、託育中心、中醫物理治療、興趣培訓等,這些看似「中小項目」,卻正是園區配套招商的關鍵元素。正適合中國教育服務品牌,透過本地合資方式進駐。目前,在雪州有一家新開設母嬰 + 語言 + 藝術三位一體的輕型中心,就是地方政府指定支持的服務類招商類型。
其三,民宿與輕商業空間整合。免簽帶動遊客流激增,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自由行客群。同時,許多馬來西亞城市中心的商店、連棟房屋長期「低效出租」。
目前吉隆坡、沙巴及檳城等多地推動了一系列輕商業空間改造計劃,由中資團隊負責選址 + 改造 + 運營,本地華人業主提供長期資源從而配合品牌輸出。
馬來西亞正在對接的是,帶著裝備製造、光伏、電池、醫療設備等完整產業資源的中國企業主,他們並非只是來「試水溫」,而是直接衝著馬來西亞的產業承接而來。
馬國開放的 90 天的免簽停留期,可以讓企業主在這段時間完成考察、簽約、設立、初步啟動一氣呵成。免簽政策把「產業對接」真正從紙面推到桌面。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