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7 月以來,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劇烈震盪。美國總統川普在簽署《大而美法案》後迅速將關稅大棒揮向全球,這場被外界稱為「關稅閃電戰」的行動在短短半個月內席捲五大洲。從 7 月 4 日拋出對 170 國關稅威脅,到 7 月 15 日已有 20 多國收到正式關稅通知,川普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重建國際貿易規則。
這場關稅風暴始於 7 月初的極限施壓。當川普最初設定的 7 月 9 日關稅大限接近時,實際發出的通知卻寥寥無幾。面對執行困境,白宮在 7 月 7 日緊急祭出兩招,一方面將關稅暫停期延長至 8 月 1 日,另一方面向日韓等 14 國發出稅率 25%-40% 的關稅函,並以 8 月 1 日為最後通牒。這種「先延後緊」的策略暴露出美國政府在貿易戰中的戰術彈性。
7 月 9 日的第二輪行動將戰火擴大至菲律賓、伊拉克等 8 國,最高 50% 的巴西則創下單國懲罰紀錄,隨後的 10 日至 14 日,加拿大 (35%)、墨西哥(30%) 和歐盟 (30%) 相繼中招。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美國傳統的盟友所獲關稅待遇與新興市場國家並無二致,甚至歐盟這個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也未能獲得任何關稅減免。
數據顯示,本輪關稅水準雖較 4 月略有調整,但整體仍維持在高位,部分國家稅率不降反升。
專家認為,這場看似無差別的關稅攻勢實則暗藏玄機。7 月 2 日川普與越南達成的框架協議揭開了戰術謎底,美國對越南直接出口商品徵收 20% 關稅,經越南轉運商品則面臨 40% 懲罰性關稅。這個精心設計的條款直指中國轉口貿易命脈。
2024 年,中國對越南出口達 1.1 兆元人民幣,其中相當比例透過越南中轉進入美國市場。越南作為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和中國第二大出口國,戰略地位可見一般。
更值得警惕的是關稅打擊的精準性。巴西 (50%)、泰國(36%)、馬來西亞(25%)、印尼(32%) 等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均遭受重創。這些國家合計佔據中國對東協出口的半壁江山,川普試圖透過關稅槓桿瓦解中國 - 東協供應鏈網絡的意圖昭然若揭。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 年中國對東協出口 4.17 兆人民幣,佔外貿總額 16.2%,其中經第三國轉運的隱含貿易量更難以估量。
面對這場關稅圍剿,全球市場陷入深度焦慮,企業界普遍採取觀望態度,投資擴產計畫紛紛凍結。這種不確定性正在衝擊實體經濟,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雖憑藉「搶運潮」實現 5.9% 增長,但隨著關稅大棒全面落下,下半年外需萎縮已成定局。
更嚴峻的是,中國消費補貼效應遞減與地方債務壓力,恐讓中國經濟成長面臨雙重考驗。
在當前局勢下,8 月 1 日的關稅暫緩期限成為關鍵節點。越南等國仍在就稅率問題與美國討價還價,這場博弈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東南亞供應鏈佈局,但無論如何,川普政府已成功將關稅武器從雙邊博弈升級為多邊施壓,美國打造的「關稅同盟」正重塑全球貿易秩序。
對中國來說,如何在應對外部衝擊的同時啟動內需市場,將成為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核心命題。隨著政策工具箱逐步開啟,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也將呼之欲出,這場牽動全球的貿易博弈才剛開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