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港口交易案再現反轉,因全球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近日做出關鍵妥協,同意讓中遠海運集團參與併購交易。這一轉折背後反映出中美在全球航運關鍵節點上的激烈競爭。
《北向財經》報導,貝萊德態度突變原因顯而易見,若沒中國企業參與,這筆價值 228 億美元的交易將難以完成。這筆交易最初由貝萊德主導,背後推手正是美國總統川普。
今年初上台的川普曾公開表示,要在美國港口對中國船舶加收額外費用。若讓美國完全掌控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的戰略資產,對中國航運安全將構成嚴重威脅,中國政府果斷出手干預,成功阻止了貝萊德的最初計畫。
但貝萊德仍未死心,試圖透過義大利船王阿彭特家族這個「白手套」來完成交易。表面上看來,41 個港口將出售給船王家族,但最關鍵的巴拿馬運河兩港仍會落入貝萊德手中。更令人警惕的是,船王家族的地中海航運集團背後,貝萊德持有第二大股份。這種「偷梁換柱」的把戲未能騙過中國監管部門的火眼金睛,交易再次受阻。
在持續施壓下,貝萊德終於妥協。最新方案同意讓中遠海運加入併購,取得董事會表決權。這一妥協方案被視為當前情勢下唯一可行的解決路徑。對李嘉誠而言,這可能是擺脫中美博弈漩渦的最佳時機,長和集團可以藉此機會完成交易,避免潛在的巨額違約風險。
從中國立場來看,這項堅決反對交易並非單純商業考量。作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每年有超過 20 兆元商品經由海運進出口。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 6% 的貨運量,其中 22% 來自中國商船,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堪稱「咽喉要道」,一旦被美國控制,將直接影響中國外貿安全。
報導指出,中國的因應策略展現出多層次佈局,首先啟動反壟斷審查程序,利用國際規則爭取時間,其次推動中遠海運直接參與競購,確保戰略利益,同時藉助巴拿馬政府的力量制衡美國。巴拿馬作為運河管理國,雖然配合美國調查,但並未公開支持美方立場。這種微妙平衡為中國爭取了外交空間。
專家認為,這場博弈背後是兩種發展模式的較量。美國試圖透過金融資本控制實體資產,坐收「過路費」,中國則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建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從斯里蘭卡到希臘,從錢凱港到幾內亞灣,中國已在全球佈局 129 個關鍵港口,中遠海運更是在 58 個碼頭擁有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中遠海運的參與不僅關乎國家戰略安全,也具有商業價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就是成功案例,在中資注入後起死回生,現已成為歐洲第一大港。這種「以商促安」模式體現了中國企業的戰略眼光。
隨著 7 月 27 日最後期限臨近,談判進入白熱化階段。若交易達成,將實現多方共贏。若美國持續阻撓,不僅長和面臨違約風險,中國也可能採取更強硬措施。這場港口之爭已超越商業範疇,成為影響全球貿易格局的重要事件。
對一般人而言,這場博弈的影響同樣深遠,港口安全直接關係進出口成本,最終會傳導至消費端。若物流受阻,不僅商品價格可能上漲,相關產業鏈的就業也會受到影響,巴拿馬運河港口的最終歸屬,將深刻影響未來 20 年的全球貿易規則。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