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启动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算力中心互连小于1毫秒、重点场所算力资源接入小于1毫秒的目标,推动400Gbps及以上高速光传输设备应用。国泰海通证券指出,该行动将显著拉动边缘节点、调度软件及高速光模块需求,加速时延敏感型AI应用落地,算力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
此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报告认为,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调查发现,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
海外方面,全球AI产业生态合作持续深化。平安证券指出,OpenAI在一个月内相继与英伟达、AMD、博通三家芯片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于2026年推出由其设计的定制化AI加速器,并部署10吉瓦算力资源。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模型厂商正深度介入硬件底层架构,推动“模型+芯片”协同优化,有望加速AI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性能释放,进一步巩固全球AI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发展趋势。
行业动态方面,10月17日晚间,寒武纪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实现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扭亏。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扭亏。摩根士丹利称,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普及以及对本土人工智能GPU的政策支持,将在未来两年显著提振本土对先进制程晶圆代工的需求。
东兴证券认为,“人工智能+”为我国AI产业规模化推广筑牢政策压舱石,是我国继“互联网+”后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全球AI竞争制高点。目前,人工智能行业迎来政策、技术、需求三维共振,中期仍将构筑科技投资主线。叠加“人工智能+”行动带来自上而下的政策赋能及潜在资金支撑,国产云计算龙头在业绩上逐步验证、大厂CapEx持续投入推高行业发展确定性。人工智能行业景气度仍有上行空间,其在科技投资领域的主线地位较难撼动。
场内ETF方面,截至2025年10月21日 13:13,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强势上涨2.68%,人工智能ETF科创(588760)上涨2.72%。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10月20日,人工智能ETF科创近3月累计上涨32.14%,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一。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1.9%,其中恒玄科技上涨6.07%,威胜信息上涨5.94%,晶晨股份上涨4.55%,芯原股份、合合信息等个股跟涨。
规模方面,人工智能ETF科创近3月规模增长12.70亿元,实现显著增长。份额方面,人工智能ETF科创最新份额达35.69亿份,创近1月新高。从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人工智能ETF科创近5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1.20亿元净流入,合计“吸金”2.19亿元。
人工智能ETF科创(588760),一键布局科创板30家人工智能企业龙头,行业兼顾软硬件,更符合当下AI发展趋势。
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有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