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隨着上漲指數再次突破3900點,券商板塊出現拉升,天風證券、長江證券、華泰證券等紛紛翻紅。
作為牛市旗手,券商通常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有不錯的表現,因為行情好時賺錢效應高,股民跑步入場,交易量增加,券商的經紀業務、自營業務都很好。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實現歸母1040億,同比增長65%。
而從證券交易印花税暴增的情況推測,今年三季度券商的業績整體也會很好。據財政部發布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印花税3142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税1448億元,同比增長103.4%。
中國擁有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2億多的股民,是個很大的市場。如今A股資本市場服務領域已有50多家上市公司,近期有A股上市券商赴港IPO。
格隆匯獲悉,近期,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首創證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中信証券、中國銀河國際、中信建投國際、中銀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截至今天收盤,首創證券(601136.SH)市值超588億元。
券商是怎樣賺錢的?如今國內證券市場競爭格局如何?不妨通過首創證券來一探究竟。
1
今年上半年資產管理業務下滑,投資類業務撐起半壁江山
首創證券採用全牌照架構經營,涵蓋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證券資產管理、融資融券、證券投資基金銷售、代銷金融產品等全業務領域。
其中,公司的資產管理類業務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全資子公司首正德盛開展的私募投資基金業務、通過聯營企業中郵創業基金開展的公募基金業務。
投資類業務分為固定收益投資交易業務、權益類證券投資業務(包括自己炒股)、新三板做市業務、另類投資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包括債券承銷及ABS、保薦及承銷IPO項目、財務顧問服務。
財富管理類業務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服務、金融產品銷售、信用業務、研究業務、期貨業務。
具體來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簡稱“報告期”),首創證券的資產管理類及財富管理類業務收入佔比均有所下滑,投資類業務的收入佔比從26.9%提升至51.8%。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資產及基金管理費收入的減少,2025年上半年首創證券資產管理類業務的所得税前分部利潤同比下降67.1%,資產管理類業務的利潤率也由2024年上半年的62.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7%。
如果在管規模、管理費率大幅下降,投資業績不佳或行業競爭加劇,公司的資產管理類業務收入及市場份額可能還會下降。
市場規模方面,按收入計算,2024年中國證券行業市場規模為4512億元,2020年至2024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0.1%;隨着股票發行註冊制的全面落地和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深度應用,預計到2029年將增長至5743億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4.9%,其中,投資業務的增速預計高於其他業務。
受市場波動、監管趨嚴及部分產品壓縮影響,2020至2024年,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5.4%;而投資業務總體相對穩定,增速高於資產管理等業務板塊。
2020年至2024年,中國證券行業的投資銀行板塊短期受IPO審核趨嚴、宏觀環境不確定性等影響顯著收縮,從672億元下降至35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5%。
得益於低利率環境下對增益型產品的強勁需求,以及中產階層投資者的壯大,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在2020和2021年迅速擴張,但2022和2023年隨着市場波動加劇,行業明顯收縮,尤其是在對房地產與科技行業的監管幹預之後,相關產品表現受到影響。
2
A股牛市下業績增長,但營收規模不及頭部券商
首創證券等國內證券公司的業務受到中國證券市場波動的影響。
其中,財富管理類業務受經濟及市場狀況、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投資者信心、利率波動等影響,證券經紀業務(包括該業務產生的佣金及費用收入)的表現也受市場變化影響。
近幾年,A股市場波動較大,2022年及2023年滬深300指數分別下跌21.6%及11.4%,同期許多券商的利潤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2024年得益於多項支持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發佈,滬深300指數出現反彈漲14.7%,市場交易量隨之上升。2025年A股迎來牛市,首創證券等券商的業績也有所增長。
其中,2023年儘管佣金及手續費收入減少,但由於投資收入增加,首創證券的收入同比上升;2024年得益於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的增加,首創證券的收入持續增長。
具體來看,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6月,首創證券的總收入分別約25.19億元、29.7億元、35.88億元、18.45億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約5.55億元、7.01億元、9.85億元、4.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首創證券分別向股東宣派股利約5.06億元、4.24億元、2.6億元,兩年半累計宣派股利近12億元。
我國證券公司數量眾多、整體規模偏小、同質化競爭激烈。許多證券公司業務範圍趨同,業務種類相對單一,收入主要來自證券經紀、投資銀行、證券自營等傳統業務,不同券商之間在產品及服務範圍、價格、創新能力、服務質量、營銷及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展開較量。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截至2024年末,中國有150家註冊證券公司;其中,2024年中國十大證券公司約佔行業總收入的70%。
從營收規模來看,2024年A股上市券商中前十包括中信証券、國泰海通、華泰證券、中國銀河、廣發証券、申萬宏源、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其中,2024年首創證券以約24.18億元的營業收入排在第40多位,營收規模遠低於頭部券商,其部分競爭對手擁有更雄厚的財務實力、更高的品牌知名度、更廣的分支機構網絡佈局。
不過近年來,券商領域出現了不少併購重組案例,包括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重組為國泰海通、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合併、西部證券收購國融證券、浙商證券併購國都證券等,券商領域的併購重組有利於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升。
3
首創證券衝擊“A+H”上市,來自北京朝陽區
首創證券總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其前身首創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0年,並在2020年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2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股權結構方面,截至2025年10月11日,首創集團持有首創證券約56.77%的股權,為控股股東;同時,京投公司持股約17.31%,京能集團持股約8.31%,其他A股股東持有約17.62%的股權。
管理層方面,首創證券董事長畢勁鬆今年60歲,他1987年獲得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經濟學碩士學位。
畢勁鬆曾先後擔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管理司保險信用合作管理處幹部、副主任科員及主任科員,還擔任過國泰證券有限公司總部發行二部副總經理、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籌)總經理、民生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等職務,2007年1月加入首創證券。
首創證券總經理張濤博士53歲,他1994年獲得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並分別在1999年及2002年獲得河海大學管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張濤曾在華泰證券及其分支機構擔任副總裁等多個職位;還擔任過華泰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興證券總經理,2024年4月加入首創證券擔任總經理。
本次赴港IPO,首創證券擬募集資金用於資產管理類業務;投資類業務,用於提升買方能力,構建全球視野、多資產協同的投資體系;投資銀行類業務,實現多元化發展;財富管理類業務,完善財富管理服務和產品體系;IT、科技投資,推動數智化轉型,賦能業務條線;補充營運資金和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整體而言,如果首創證券能成功在港股上市,將成為中國第14家“A+H”上市券商,為公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我國證券行業競爭激烈,首創證券的營收規模不及頭部券商,還面臨着資產管理類業務收入下滑的風險,未來公司能否以科技賦能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格隆匯將持續關注。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