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
基金
外匯、加密貨幣
滬、深港通
港股
 
 
 
 
 
 
美聯儲減息
美國近年為壓制通脹,於2022年猛烈加息共七次累計達4.25厘、2023年2月至7月加息四次共1厘後,開始暫停加息,美國核心消費價格通脹率由去年暫停加息時8月的4.3%到去年12月降至3.9%,美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脹率由去年8月近3.8%降至去年12月近3%。

今年美國通脹進一步回落,但降速放緩,美國核心PCE通脹率由1月的3.1%降至5月2.6%,為2021年3月以來低點,而美聯儲局8月初維持利率不變,主席鮑威爾預告「最早」可能在今年9月份減息。

美國8月非農就業增長14.2萬低預期及失業率回落至4.2%,美聯儲9月啟動四年來首次減息,並一次過減息半厘,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首次。議息聲明指,委員會有更大信心通脹持續地移向2%目標,並判斷達致就業及通脹目標的風險大致平衡。鮑威爾會後表示,不應假設未來以相同速度減息。

美聯儲其後在11月及12月把減息速度放緩至四分一厘,聯邦基金利率至年底降至4.25至4.5厘,當局12月議息聲明表示預期明年將減息半厘,較上次議息後預期的一厘大幅減少,意味將明年減息次數由四次下調至兩次,並上調PCE通脹及核心通脹明年預期,PCE通脹中位數預期由2.1%上調至2.5%。鮑威爾指利率調整進入新階段,未來行動更為謹慎。

美股在減息憧憬、經濟軟著陸預期、人工智能熱潮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帶動減稅與去規管預期下創新高,道指12月初曾升至逾45,000點,標普500指數升穿6,000點,納指亦曾超越2萬點。截至12月中,道指、標普500指數及納指今年以來各自累升15%、27%及34%。

歐洲央行今年6月減息四分一厘,較美國更早啟動減息周期,為2019年以來首次,但聲明亦提到通脹需要更長時間才可以達到2%的目標。歐央行其後於9月及10月相繼減息,並於12月會議再減息四分一厘,主要再融資利率和存款工具利率分別降至3.15厘和3厘。歐元區過去一年通脹降速放緩,通脹率由1月的2.8%降至9月的1.7%低位後反彈,至11月見2.2%。歐元區核心通脹由1月的3.3%降至4月的2.7%後反覆,至11月仍為2.7%。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3月啟動十七年來第一次加息,政策利率由負0.1厘上調至0.1厘,結束負利率政策。日央行同時放棄調整孳息曲線政策,並結束購買風險資產。日本央行於7月底進一步加息15點子至0.25厘,但日圓匯價在日本央行加息下仍然下跌,美元兌日圓滙價7月初曾升至162,日圓滙價創1986年12月以來低位,截至12月中處154水平。(fc/w/t)
特朗普當選
曾在2017至2020年擔任美國總統、任內掀起中美貿易戰的特朗普成功「捲土重來」,於今年11月再次勝出美國總統大選,2025年1月20日重新入主白宮,其代表共和黨更同時控制參眾兩院,令其將可「完全執政」。美國將進入「特朗普2.0」時代,其以「美國優先」,再工業化、貿易保護主議、企業減稅及嚴打非法移民的政綱,令市場關注美國將增加外國關稅與限制移民將加劇通脹壓力,限制美聯儲局未來減息步伐,其減稅將令美國財赤加速擴張,或影響美國財政可持續性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重要性。

特朗普勝出美國大選,觸發金融市場「特朗普行情」。美股標普500指數自11月5日大選當日起計一個月累升逾5%,道指同期亦累升6%。美股市場持續走強,主要反映市場對特朗普未來減稅政策和弱監管立場的樂觀預期。去監管政策的預期為市場風險偏好提供支撐,特別是在科技和金融領域的監管放鬆預期,有助於改善企業經營環境,被市場解讀為直接利好企業基本面。

美匯指數於11月下旬曾升見108逾兩年高位,美十年期國債孳息11月曾升見4.5厘,體現市場對美國財政擴張的擔憂。

此外,公開支持及助選特朗普的美國富商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TSLA.US)自特朗普當選股價一個月後急升逾四成。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截至12月中,其身家突破四千億美元成史上首位。

投資者相信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情況與2017年其第一次上任時相同,包括一系列減稅、去監管及關稅措施,並將同時催化經濟增長及企業盈利。美國國債孳息率飆升,突顯市場擔心特朗普政策進一步擴大已經龐大的財赤,並重新引發通脹螺旋。

特朗普支持加密貨幣,促使比特幣由大選前不足7萬美元升至最新逾10萬美元。媒體報道特朗普擬新設專責加密貨幣政策職位,其提名的多名閣員,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Paul Atkins,政府效率部聯席主管馬斯克、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美國商務部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等,均為加密貨幣支持者。

另一方面,特朗普指在上任後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再加徵10%關稅,對墨西哥及加拿大的所有產品徵收25%的關稅,歐元及人民幣匯價在特朗普當選後下滑,人民幣由美國總統大選前約7.1兌一美元,跌至最低近7.3兌一美元。歐元亦由1.09美元跌至1.04美元水平。

就金磚國家正試圖擺脫美元支付系統,特朗普在當選後亦要脅對建立金磚貨幣或試圖取代美元的國家開徵100%關稅。

「特朗普2.0」將令美國進入「高通脹、高利率、高增長、高關稅」的狀態,將對中國經常項及資本項形成雙重壓力。經常項方面,高關稅將衝擊中國出口利潤,壓制經濟增長。資本項方面,美國利率水平保持高位,資本流出壓力相應上升。若美國利率居高不下,中國貨幣政策寬鬆空間或受一定掣肘,財政政策或要更加積極。(fc/w/t)
黃金大牛市
受多國央行購金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國際金價繼去年累升逾13%後,今年續作為多元化資產的角色備受追捧,紐約期金於10月底每安士曾升穿2,800美元再創新高(較去年底一度累升35%),按現貨金價計截至12月中今年累計仍升逾29%,屬黃金「大牛市」。期銀價格亦高漲,由去年底的24美元至今年10月下旬升至35.07美元高位,累計升幅一度達45%,截至12月中今年累計仍升逾29%。

俄烏戰爭自2022年爆發後,美國當年凍結俄國逾三千億美元資產及將其剔出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結算系統,使不少國家意識到持有太多美元作為儲備的潛在風險。其次是美國政府的債務不斷趨升,據美國財政部今年9月報告資料,美國國家債務總額已達35.3萬億美元,由於近年美息高企,料美政府全年要為債務支付1.16萬億美元(首破萬億美元大關)利息,相當於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10月數據估算2024財年美國財政收入的4.9萬億美元的近23.7%,令市場關注美國政府財政可持續性,憂慮美元成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受影響。據世界黃金協會報告資料,全球央行於2023年購買黃金規模達1,037噸創歷史第二高,2024年首季至第三季分別淨購金305、202及186噸(首三季累計淨購金逾693噸,與2022年同期水平持平)。

今年俄烏衝突持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惡化,戰事蔓延至黎巴嫰,伊朗與以色列亦相互攻擊,連串地緣政治緊張配合歐央行及美聯儲啟動減息周期,推動金價破頂。期金年初曾失守每安士2,000美元後反覆上升,3月初再度突破2,150美元創新高,於8月升穿2,500美元。

金磚國家10月下旬於俄羅斯喀山舉行峰會,並發表《喀山宣言》,提出金磚國家及其貿易夥伴在金融交易時使用本幣。並授權金磚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繼續研究本幣合作、支付工具和平台,於下屆金磚主席國任期內提交報告。市場認為峰會推動可替代目前國際支付系統SWIFT的系統,是對黃金的支持,因參與金磚集團的國家有意使用黃金作為支撐。金價在峰會後進一步上升,至10月底現貨金曾升至每安士2,789美元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底累升35%。

期金11月時曾回吐至2,600美元邊緣,特朗普同月初當選美國總統,其減稅及關稅政策,令市場關注美國政府未來財政情況及通脹前景,期金再度升至2,700美元水平。但特朗普帖文警告金磚國家成員國需承諾不會建立新貨幣或使用其他貨幣取代美元,否則面臨100%關稅,金價稍見回落。

金價破頂影響珠寶股業績,周大福(01929.HK)截至9月止半年純利少賺44%,內地及港澳中期同店銷售分別下跌25%及31%,公司中期報告指,除宏觀因素影響,金價高企亦影響消費意欲。周大福11月下旬公布今年10月1日至11月18日期間經營數據,中國內地及港澳市場同店銷售均下跌18.8%,同店銷量則分別下跌33%及28.8%。(fc/w/t)
救市組合拳
2023年,中國GDP按年增長5.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今年開局良好,人行公布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6.5萬億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人行1月下旬宣布2月初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提供一萬億人民幣流動性;針對A股不振,中證監1月底更出招「救市」叫停內地市的限售股借貨沽空;國資委2月推出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曾觸發「中特估」行情憧憬。國務院於3月「兩會」期間定下今年GDP增長5%左右目標,受惠於降準降息及工業拉動,內地3月官方製造業PMI升至50.8結束五個月收縮,內地首季GDP亦按年升5.3%優於預期。

但其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內房銷售、企業投資及居民消費信心轉弱,內地首四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2.73萬億人民幣,按年少3萬億人民幣,單計4月更錄負增長,顯示期內融資活動收縮,資金從實體經濟收回到金融體系;而內地5月官方製造業PMI轉跌至49.5%的收縮水平。

中央政治局4月底召開會議指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中央於5月17日推出樓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國層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貸利率下限,設立三千億人民幣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而內地第二季GDP按年增4.7%低於預期(為五季最弱),受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戰,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3萬億,較去年同期跌22%。

6月社會零售總額按年僅升2%遜預期,增速創一年半最低水平;內地由5月至9月製造業PMI均低於50,連續五個月陷收縮;而內地第三季GDP按年增長4.6%,首三季GDP增長4.8%。

中央9月下旬祭起「組合拳」救市,包括降準、降政策利率、降樓按息、新設五千億人民幣互換便利支持股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財政部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人幣,消息刺激A股顯著上升。上證綜指在人行出招(9月24日上午)短短六個交易日累升逾33%,於10月8日高見3,674點,創近三年高(較2023年底累升逾23%),滬深兩市當日成交亦達到3.45萬億創新高。

但內房銷售及信貸市場再度轉弱,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僅1.4萬億,按年跌24%。值得留意是政府債券於社融規模增量佔比達到近75%,中金分析指10月政府部門融資佔全部新增社融84%,顯示居民及企業部門需求弱。今年首十一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29.4萬億人民幣,按年跌12.6%。

面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揚言明年提高對華關稅等不同挑戰,中央政治局12月初召開會議,在貨幣政策立場上14年來首次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指要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其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布,適時降準降息,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並持續用力推動房市止跌回穩,全方位擴內需。(ta/w/t)
恒指大反彈
恒指2023年累跌2,734點或近14%經歷連跌四年後,今年呈先跌後回升。美國今年1月公布經濟數據令投資者,對美聯儲局於3月啟動減息的憧憬減退,市場亦擔心中國經濟復甦動力放緩、香港高等法院1月下旬頒布對中國恒大(03333.HK)清盤令,令市場擔心內房商流動性危機、行業保交樓挑戰重重,恒指今年1月下旬曾失守萬五關,最低見14,794點,較2023年年底收市位一度累跌2,253點或13.2%,而恒指於1月累跌1,562點或9.2%,而恒生科指於1月更累挫20%。

人行1月下旬突宣布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提供一萬億人民幣流動性,隨後中央陸續推救市措施,中證監出招「救市」叫停內地市的限售股借貨沽空、國資委亦推出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觸發「中特估」行情憧憬,而內地樓市方面推出以保交樓為目標的「白名單」,人行2月下旬更宣布將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減25基點,恒指及科指2月各回升6.6%及14%,但總結首季恒指仍反覆下跌505點或3%(連跌四季),科指首季累跌7.6%。

踏入第二季內地宏觀經濟、樓市及融資活動轉弱,市場憧憬中央或有提振政策出台,港股在低位有資金支持,其後更傳出減免港股通股息稅,中央政治局4月底召開會議指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中央於5月17日推出樓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國層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貸利率下限。恒指5月下旬一度高見19,706點(創逾九個月高位),恒指第二季累升1,177點或逾7%,上半年計則累升671點或3.9%。

7月日圓爆套息拆倉潮令全球股市波動,日本央行於7月底將政策利率提高至0.25%,恒指7月累跌374點或2.1%。而內地由5月至9月製造業PMI均低於50,連續五個月陷收縮,而內地第三季GDP按年增長4.6%及首三季GDP增長4.8%。美聯儲局9月中下旬減息半厘為逾四年來首次,中央9月下旬接連推出救市政策包括降準、降政策利率、降樓按息、新設五千億人民幣互換便利支持股市,降低樓市加槓桿門檻、鼓勵股市加槓桿,9月中旬開始港股持續上漲,大市於9月30日全日成交額升至5,058億元,恒指9月累升3,144點或17.5%、科指累升33.5%,而港股9月日均成交金額為1,692億元,按月和按年分別增長77%及87%。恒指於第三季累升3,415點或19.2%,科指第三季累升逾33%。

恒指10月初節節上升,於10月7日曾升至23,241點創逾兩年半新高,較9月11日低位16,964點一度累升6,277點或37%,港股於10月8日急吐2,172點,成交額更高達6,204億元破紀錄。強政策預期快速釋放後,市場進入政策面及經濟數據的觀察期,國統局10月下旬公布內地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年跌27.1%,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恒指於10月及11月各累吐3.9%及4.4%。

中央政治局12月初召開會議,在貨幣政策立場上14年來首次轉變,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市場亦關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於明年上台後對華政策及關稅,恒指12月一度升至兩萬一關後回落,恒指及科指截至12月17日止計,今年以來累升近15.6%及16.6%。(ta/w/t)
預算案撤辣
面對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由高息所引發的樓市跌浪持續,據差估署數據香港樓價去年累跌6.8%(較2021年9月歷史高位比較累跌逾21%)後,今年初未見起色,2月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月再挫約1.69%連跌十個月,為2016年9月後的逾七年最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下旬發表《財政預算案》宣布全面撤銷物業巿場的「辣招」,即日起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交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和新住宅印花稅(NRSD)。金管局亦向銀行發出指引,修訂適用於物業按揭貸款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及其他相關監管要求。修訂按揭成數上限,價值3,000萬元或以下的自用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調整至七成;價值3,500萬元或以上的自用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調整至六成。為了避免適用按揭成數出現驟降情況,價值3,000萬至3,500萬元之間的物業的按揭比率會以漸進形式遞減。此外,非自用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由五成調升至六成。

本港樓市曾一度呈短暫回升,差估署私人住宅樓價指數於3月及4月按月各升1.9%及0.5%,據土地註冊處數據3月至4月住宅樓宇合約宗數各錄3,971宗(按月升67%)及8,551宗(按月升1.2倍),但至5月起住宅樓市量價再度齊跌,5月及6月住宅樓宇合約宗數各錄5,546宗(按月跌35%)及3,856宗(按月跌30.5%),而5月及6月私人住宅樓價指數按月回落1.3%及1.0%,今年上半年則累跌2.8%。

撤辣效應漸見減弱,經濟表現亦未如預期,樓市下半年初轉弱,差估署私人住宅樓價指數於5月至9月連跌五個月(累跌約7%),創2016年8月後的逾八年最低。由於美國通脹回落,美聯儲局9月中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點子,為逾四年來首次,減幅亦大於預期,而滙豐銀行及中銀亦隨即公布將下調港元最優惠利率0.25厘。

美國於9月中減息,港銀出乎意料跟減最優惠利率0.25厘。中央政府亦自9月下旬不斷推出救市組合拳,加上特首李家超10月中發表施政報告亦推出多項惠及樓市措施,包括放寬住宅物業按揭貸款成數上限一律調整至七成,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一律調整為五成。而差估署10月私人住宅樓價指數按月升逾0.6%結束五個月跌勢,截至10月止今年以來累跌6.8%。

美聯儲局於11月宣布再減息0.25厘,匯豐銀行亦宣布調低最優惠利率0.25厘,市場憧憬可為香港樓市再起新一輪提振作用。金管局至12月初向銀行發出指引,推出一次性特別安排,容許放寬最高按揭貸款成數和「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的監管要求,銀行可以向合資格用家提供最高八成的按揭貸款,以及上調「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至六成,以便銀行可以靈活地協助於2021至2023年選擇了建築期付款的樓花住宅物業用家完成物業交易。據統計今年至今,新盤成交突破1.5萬宗,按年升四成,創下三年新高(2021年1.7萬宗)。(ta/w/t)
內房寬限購
內地房地產行業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爆發債務違約以來,近年因憂慮部份房企財政壓力影響交付,導致需求轉弱,在供需失衡情況下,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由2021年的17.9萬平方米,降至去年11.17萬平方米(累跌近38%)。內地今年宏觀經濟繼續面臨挑戰,今年首11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錄10.05萬平方米(按年跌8%),商品房銷售額10.53萬億人民幣(按年跌逾5%)﹐下跌趨勢持續。

香港高等法院1月底向負債逾2萬億人民幣的恒大頒下清盤令,成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宗清盤案,法官指清盤能讓公司脫離主席許家印的控制,有助保障債權人。面對房企融資壓力,今年初內地為改善房企融資及「保交房」,住建部與金融監管總局發布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支持獲納入「白名單」地產項目可獲銀行融資保交付。

一線城市房產政策雖自去年以來持續寬鬆,但新房和二手房價格持續下跌,據克而瑞估算內地4月百強房企銷售額3,121億元人幣按年跌44.9%(按月跌12.9%)。中共中央政治局於4月底召開會議「定調」,續堅持因城施策,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除了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外,中央推「517樓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國層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貸利率下限;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15%,二套房調整為不低於25%;設立三千億人民幣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以及下調個人住房金積金貸款利率。內地6月百強房企銷售額雖升至4,389億人民幣(按月升逾36%),但7月及8月再回落分別至2,790億及2,512億元人幣。

為提振樓市,內地政府於9月份大規模推出「政策組合拳」,即「924新政」。該政策包括統一首套房及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全國層面二套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下調至15%、降存量房貸款利率及北上廣深優化限購及降低首付,而內地政府亦印發通知部署各地進一步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支持範圍擴大到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財政部10月亦允許地方發行專項債用於「收儲」存量房。

政策推出後,內地10月百強房企實現銷售金額按月大升73%至逾4,354億元人幣,但據路透根據國統局公布數據測算,10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按年跌5.9%,續創逾9年最大跌幅。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稱,總的來看,一攬子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措施顯效,10月份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內地房地產市場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經過三年不斷調整,已開始築底,對房地產止跌回穩充滿信心。

而11月百強房企實現銷售金額按月回落逾16%至3,633億人民幣,內地再出「1113新政」,包括契稅及增值稅雙降;以及一線城市取消普宅及非普宅標準。隨著一系列樓市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二手房市場交易持續活躍,11月北京二手房網簽量超過1.8萬套為近20個月最高水平。至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明年要大力提振消費以及穩住樓市股市。(ta/w/t)
電動車競爭
內地新能源汽車業近年急速擴展,根據中汽協數據,去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00萬輛,按年各增逾11%及12%,汽車出口按年升58%,超越日本首次成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業今年持續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首季銷量672萬輛增長10.6%(錄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但第二季起行業減價令消費者觀望,加上宏觀經濟衝擊令銷量增速有所放緩,雖然當局5月推出以舊換新及新能源汽車下鄉落地,但內地首11個月汽車產銷完成逾2,700萬輛按年僅各增2.9%及3.7%,惟新能源汽車仍然「亮眼」,首11個月銷量按年升逾35%,而1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52%,連續五個月保持在50%以上。

汽車巨頭比亞迪(01211.HK)及特拉斯(TSLA.US)於去年藉其銷量規模及成本優勢先後發動減價戰搶佔市場,比亞迪更自去年第四季全球銷量逾52萬輛超越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霸主」後,今年2月「放大招」推出榮耀版秦Plus,起售價下探2萬至7.98萬人民幣,做到「電比油低」(新能源車價格比同級別燃油車低),汽車行業價格戰激烈,為了維持銷量各車企不得不降價應戰。據券商估算大部份車企第二季自主品牌車均價按年下滑10%以上,合資品牌在產品、渠道、營銷等方面承壓,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龍頭自主及新勢力集中,新能源汽車對於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加速。

比亞迪5月底出第二招,發布第五化DM技術,實現油耗、續航突破,強化插混技術,技術擁有全球最高46.06%發動機熱效率,全球最低百公里虧電油耗2.9L和全球最長綜合續航2,100公里,再一次改寫全球汽車油耗史。比亞迪的月銷量亦由5月逾33萬輛至9月升至41萬輛,至10月突破50萬輛(按年升逾66%),比亞迪第三季淨利潤按年升82.2%至104.1億元人民幣(下同),首11個月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逾375萬輛按年增長40%。值得留意截至12月17日,比亞迪股價於今年已累升24%,跑贏大部份同業。

大型車企於本輪減價戰中毛利率未受太大影響,因碳酸鋰價及營運成本同時降低、並藉規模優勢及出口增長推動盈利。吉利(00175.HK)藉搶攻插混(插電式混合動力——相當於普通混合動力車+插電口)/增程(增程式混合動力——相當於普通電動車+汽油發電機),推新品牌銀河切入20萬以下市場,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首破9萬輛,首次超越特斯拉躋身中國市場第二位,吉利首三季純利130.5億人民幣升3.6倍。截至12月中止,股價今年以來累升逾七成。

官媒《經濟日報》12月發文指,車企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靠「極限壓價」供應商獲得競爭力的邊際效益早已遞減,促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而小米(01810.HK)近年強調建立「人車家全生態」,自2021年3月宣布造車歷時三年後,今年3月底發布首款電動車型SU7,售價介乎約21.6萬至30萬人民幣。今年7月小米SU7銷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為20萬元以上最暢銷的純電轎車。10月小米SU7交付首次突破兩萬輛,料可提前於11月完成全年交付10萬輛目標,並力爭今年完成13萬輛交付量。小米截至12月中股價今年以來累升近一倍。

內地電動車近年海外銷售強,中國2023年汽車整車出口522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173萬輛(按年升55%),而中國出口電動車「價廉物美」,在海外市場極具競爭力。今9月中國汽車品牌對歐盟出口6萬輛電動車,按年大升61%,為有記錄第二高水平,但歐盟10月底宣布對中國電動車企,在現行10%關稅基礎上,加徵最高35.3%的額外關稅,措施將為期五年。目前,雙方仍在進行談判進程。加拿大亦於10月起加徵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而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發言人稱中方表示堅決反對,指不利於綠色轉型和全球應對氣變努力,完全是損人不利己。(ta/w/t)
阿里雙上市
2024年是阿里巴巴(09988.HK)里程碑的一年,公司8月下旬完成「雙重第一」上市,同時於香港聯交所及紐交所雙重主要上市,國家市監總局亦8月底完成對公司「二選一」壟斷行為三年整改,而阿里巴巴指對集團而言是一個新發展起點,公司亦於9月初被納入港股通。截至12月16日,阿里今年股價累升逾14%。

國家市監總局8月底宣布,阿里巴巴就全面停止「二選一」壟斷行為完成3年整改,期間督導合規整改,深入核查落實情況,委託第三方評估,認為公司按《行政處罰決定書》及《行政指導書》要求,全面停止相關壟斷行為,嚴格規範自身經營行為,認真落實平台主體責任,合規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阿里巴巴因自2015年起,對平台商家提出「二選一」要求,禁止商家在競爭對手開店或參加促銷,違反《反壟斷法》,2021年遭市監總局判罰逾182億元人民幣,並遭要求全面整改,須連續三年提交自查合規報告。

在結束「二選一」整改後,淘寶和微信於9月實現支付功能對接。淘寶開始全面支持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摩通測算目前有2億至3億微信支付用戶並非淘寶用戶,雙方互聯互通有望爲淘寶帶來兩至三成增量用戶。QuestMobile報告指,9月淘寶應用程式新安裝用戶規模按年增長55%,為四年最高值;月活躍用戶新增1,867萬,總月活規模達9.44億新高。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於8月底實現將港交所的「第二上市」變為「主要上市」,在9月10日獲納入港股通,「北水」可透過港股通買賣該股。恒指公司其後按快速納入規則,於10月28日起把該股納入恒生港股通指數等。高盛預期,阿里巴巴納入港股通會有150至160億美元潛在「北水」買入。折合1,170億至1,248億港元。大摩預計,阿里巴巴被納入首六個月將引來936億港元買盤,相當於阿里巴巴市值約6%,長遠有望提升至10%。以阿里巴巴納入港股通時市值1.5萬億港元計,長遠可望吸納1,500億港元資金。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於9月中發出公司內部信表示,公司相信市場力量及創新的價值,只有競爭才能讓自己強大,讓行業更健康。各個行業領域競爭激烈,阿里很多業務面臨挑戰,面臨被超越,這是意料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競爭及形勢壓力下丟失自己,阿里所以是阿里,就是因為有理想主義精神,相信未來,相信市場。(fc/w/t)
新世界易帥
本港大型地產發展商之一新世界發展(00017.HK)今年出現重大人事變動曾兩度易帥,恒指服務公司於亦11月下旬的季度檢度中將其剔出恒指成分股,即公司自2005年重新染藍十九年後再遭剔出恒指。

新世界發展於9月26日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全年度業績,期內來自持續經營業務股東應佔虧損118億元,不派末期息,為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197億元。

集團同日宣布鄭志剛辭任行政總裁,由前發展局局長、曾擔任新世界首席營運總監的馬紹祥接任,為集團首名「外姓人」擔任行政總裁,公司亦向鄭志剛出售從事商業物業品牌物業資產管理等業務的K11管理公司,於K11品牌商場經營的Gentry Club,以及相關目標公司項目管理及顧問服務等,作價逾2億元,並與鄭志剛訂立3年服務總協議,同時授予為期30年商標許可協議。

但集團兩個月後再度易帥,於11月29日宣布馬紹祥因個人事務辭任,由執行董事黃少媚接任。集團亦與黃少媚訂立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委任函,固定任期三年。新世界集團主席鄭家純回應易帥決定時指,檢視集團發展方向後,了解到集團發展需適時作階段性改變,行政總裁角色亦需調整。但券商星展認為新世界行政總裁更換頻繁,為公司營運增添不明朗因素。

新世界年內亦出售多項資產,包括3月以逾40億元向華懋出售愉景新城商場及停車場全部權益,6月向母企周大福企業出售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北塔餘下三成權益套現逾15.5億元,11月下旬向母企周大福企業出售負責營運啟德體育園區的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75%股權和待售貸款,作價4.17億元。

公司12月中宣布旗下沙田大圍站上蓋柏傲莊III(該發展項目第1座及第8座),於2021年7月公布拆卸重建後,項目預計關鍵日期再次延後,最新延多一年至2026年3月27日。

出售資產下新世界債務狀況仍為市場關注,恒指公司11月公布季檢結果,新世界事隔十九年後第二度剔出「藍籌」,12月9日起生效。近日再有消息指,因為淨負債佔資產比率超過100%,新世界向銀行發信尋求就違反財務指標取得豁免。

新世界1972年11月上市,翌年3月「染藍」,2003年6月首度被剔出恒指,於2005年6月重新「染藍」。(fc/w/t)
 
網站地圖
支援電郵: support@aastocks.com
阿斯達克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AASTOCKS.COM LIMIT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免責聲明
閣下明確同意使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風險是由閣下個人承擔。

AASTOCKS.com Ltd、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中國投資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確保所提供資訊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他責任)。

AASTOCKS.com Ltd、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中國投資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對資訊不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要約、陳述或保證 (包括但不限於可銷售性及特殊用途合適性的資訊保證) 。

AASTOCKS.com Ltd、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中國投資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或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不會就任何原因導致的中斷、不準確、錯誤或遺漏或因此而造成的任何損害賠償(不論直接或間接、相應而生、懲罰性或懲戒性)對任何人承擔責任。

AASTOCKS.com Ltd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由於不可抗力的事故或在AASTOCKS.com Ltd不可合理控制的情況下導致的損失或損害,如颱風、暴雨、其他自然災難、政府或有關機構的限制、騷動、戰爭、病毒爆發,網絡故障或電信故障,引致AASTOCKS.com Ltd不能履行協議內的責任或提供服務。

Morningstar 免責聲明:版權所有©2020 Morningstar,Inc。保留所有權利此處包含的資料,數據,分析和意見(“信息”):(1)包含Morningstar及其內容提供者的專營資料; (2)除特別授權外,不得複製或轉載; (3) 不構成投資建議; (4)僅供參考,(5)並未為所載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及時間性作出保證。Morningstar對於閣下使用任何相關資料而作出的任何有關交易決定、傷害及其它損失均不承擔任何責任。 請在使用所有資料前作出核實,並且在諮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前勿作任何投資決定。 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任何投資項目的價值及所得收入皆可升可跌。

本網站/應用程式包含的內容和信息乃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乃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搜集,這些分析和信息並未經獨立核實和AASTOCKS.com Limited並不保證他們的準確性、完整性、實時性或者正確性。

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資料、金融市場數據、報價、圖表、統計數據、匯率、新聞、研究、分析、購買或者出售評分、財金教學及其他資訊僅作參考使用,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或任何交易前,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以核實定價資料或獲取更詳細的市場信息。AASTOCKS.com Limited不應被視為游說任何訂戶或訪客執行任何交易,閣下須為所有跟隨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資料、評論和購買或出售評分執行的交易負責。

AASTOCKS.com Limited之信息服務基於「現況」及「現有」的基礎提供,網站/應用程式的信息和內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AASTOCKS.com Limited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漏。

用戶在沒有AASTOCKS.com Limited明確的書面同意情況下,不得以任何方式複製、傳播、出售、出版、廣播、公佈、傳遞資訊內容或者利用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信息和內容作商業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 閣下可自行决定利用本網站的財金教學作學術參考用途,但 AASTOCKS.com Limited不能並不會保證任何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現在或未來的購買或出售評論和訊息會否帶來贏利。過往之表現不一定反映未來之表現,AASTOCKS.com Limited不可能作出該保證及用戶不應該作出該假設。

AASTOCKS.com Limited也許連結訂戶或訪客至其有興趣的網站,但AASTOCKS.com Limited只提供此服務給訂戶或訪客並不為此安排負責。

AASTOCKS.com Limited對於任何包含於、經由、連結、下載或從任何與本網站/應用程式有關服務所獲得之資訊、內容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 對於閣下透過本網站/應用程式上之廣告、資訊或要約而展示、購買或取得之任何產品、資訊資料,本公司亦不負品質保證之責任。

AATV是AASTOCKS.com Limited旗下的視頻網站平台。

閣下確認:(i) AATV只為提供資訊,並不為了任何交易目的;(ii) AATV節目內容以及其提供的資料並不構成任何AASTOCKS為售賣任何證券作出招攬、提出要約、意見或推薦,或對任何證劵或投資的收益或是否合適提供法律、稅務、會計、或投資意見或服務;及(iii)AATV並非為任何人士或法律實體在其他司法管轄區或國家使用,而在當地可能因該使用或分發而違反當地法律或法規。

AATV中節目內容中的個人意見和觀點僅供參考及討論,亦並不代表AASTOCKS.com Limited的立場。投資者必須按其本身投資目標及財務狀況自行作出投資決定。AASTOCKS.com Limited不對以下任何情況對閣下或任何人直接或間接負責:(i)AATV的不准確性,錯誤或遺漏,包括但不限於報價和財務數據; (ii)AATV中節目傳輸的延遲,錯誤或中斷; (iii)閣下由AATV中節目內容招致任何損失。

我們保留權利不時更改本免責聲明並於本網站/應用程式刊登更新版本。閣下必須定期查閱於本網站/應用程式刊登的資訊,以確保您即時知悉任何有關的改動。 如閣下於本免責聲明更新後仍繼續使用本網站/應用程式,即代表閣下同意接受更改後的本免責聲明的約束。

本免責聲明應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法律管限。閣下同意接受香港法院的專屬司法管轄權管轄。

本免責聲明的中英原文如有任何岐異,一切以英文原文為準。

更新日期為: 202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