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舉辦的第二屆“灣芯展”,讓新凱來走進大眾視野,深圳半導體產業也有了新名片,其背後更是深圳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今年以來,深圳的半導體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靈明光子、邁特芯、新聲半導體、檸檬光子、至信微、芯視佳、創晟半導體等陸續公佈融資進展。
此外,還有中微半導、晶存科技、矽電半導體、尚鼎芯科技、基本半導體、飛驤科技、創智芯聯、江波龍等公司正在衝刺IPO。
格隆匯獲悉,中微半導體(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微半導”)於9月底遞表港交所,尋求A+H雙重上市,由中信建投國際獨家保薦。
2022年8月,中微半導在科創板上市,股票代碼:688380.SH,截至10月22日收盤,公司股價為36.87元/股,市值約147億元。
01
以微控制器(MCU)領域為核心,位於深圳前海
中微半導成立於2001年6月,創始人是楊勇,2019年12月轉製為股份公司,2022年8月在科創板上市,總部位於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南山街道。
截至2025年9月19日,楊勇、周彥、周飛、順為芯華、豐澤一芯、豐澤芯旺及芯旺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構成一組控股股東集團,合計持有公司約60.66%的投票權。
創始人楊勇今年53,任集團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兼總工程師。他先後獲得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前稱撫順石油學院)測量與檢測學士學位、東南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楊先生在芯片設計及製造行業擁有超過24年的經驗,同時在多家附屬公司擔任董事及高級管理職務,包括中微(四川)、中微(深圳)、中微(香港)及SingaporeChangi。
中微半導是一家智能控制解決方案提供商,精於集成電路芯片的設計和交付,採用無晶圓廠模式運營。
公司以微控制器(MCU)設計及開發能力為核心,MCU主要依賴成熟製程節點,而非先進技術;此外,公司進一步延伸至各類系統級芯片(SoC)、專用集成電路(ASIC)等。
中微半導已建構了包含超過1000個可重用IP模塊的模塊化芯片開發平台,過去幾年,公司實現年出貨量超過24億顆。
公司服務的客户超過1000名,下游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智能家電、工業控制及汽車電子等場景。
02
2023年淨利潤虧損,主要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
受半導體週期波動及AI等新興領域需求的影響,近幾年中微半導的業績有所波動。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6月(報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別為6.37億元、7.14億元、9.12億元、5.0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934萬元、-2195萬元、1.37億元、8647萬元。
報告期內,中微半導的收益主要來自MCU,2022年MCU的收入佔比為85.2%,不過2025年上半年降至75.1%,SoC的收入佔比則由8.6%提升至22.3%。
從下游應用領域來看,消費電子是最重要的收益來源,2024年,來自消費電子領域的收入佔比為39.5%,其次是智能家電,2024年的收入佔比為37.1%。
報告期各期,中微半導的毛利率分別為 37.8%、9.7%、28.6%、31.1%。
2023年毛利明顯下降,主要是因為在市場競爭加劇背景下,公司作出戰略性降價。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憑藉產品升級帶來材料成本下降及效能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但仍未達到2022年的水平。
以MCU的價格為例,2023年該品類的平均單價為0.4元/件,較2022年的0.61元/件同比下降了34.4%,至2025年進一步下降至0.25元/件,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中微半導的研發團隊擁有211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的49.1%。報告期各期,公司的研究及開發開支分別為1.24億元、1.21億元、1.28億元、5300萬元,分別佔同期總收益的19.5%、16.9%、14.0%、10.5%。
採購端,作為一家無晶圓廠模式公司(Fabless),中微半導的供應商主要包括:晶圓代工廠、提供封裝測試服務的OSAT供應商、其他配件及設備供應商。
報告期內,公司向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分別佔同期的總採購額89.7%、90.1%、85.6%及84.8%。
其中,公司向最大供應商A作出的採購額佔比在50%左右。供應商A的總部位於上海,其為半導體代工廠,於聯交所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專注於晶圓製造服務。
據公開信息,中微半導與華虹半導體、格羅方德均有合作,華虹半導體是中微半導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
MCU的成本結構主要由晶圓製造、封裝與測試組成,其中晶圓製造通常佔比超過半數,是關鍵成本驅動因素。
銷售端,公司過往服務了超過1000家客户,包括業界領先的企業、知名消費品牌以及著名的汽車製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幾年的現金狀況並不樂觀,2022年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出淨額為3.21億元,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現金也以流出為主;2025年6月底,公司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28億元,較2022年底的10.62億元大幅縮減。
03
中微半導在國內MCU市場的佔比為1.2%
微控制單元(MCU)是作為微型計算機運行的小型集成電路,將處理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外圍設備結合於單一芯片。
MCU專為控制較大型電子系統中的特定功能而設計,因此是嵌入式系統的理想選擇。MCU可根據位寬、架構和功能進行分類。
在全球數字化和自動化加速下,MCU作為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統核心組件,將充分受惠於下游需求增加。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24年全球MCU市場規模達1403億元,預計2029年增至2108億元,CAGR為8.5%。
中國是全球最具活力的MCU應用市場,兼具規模增長與創新動能。中國MCU市場於2024年達到568億元,預計將於2029年增長至969億元,2024至2029年的CAGR為11.3%。
增長動能主要來自消費電子、智能家電、工業控制、汽車電子,以及新興領域例如AI計算和機器人。
此外,2024年,全球SoC產業的市場規模1.18萬億元,中國SoC產業的市場規模為3412億元,期內CAGR為11.5%。
不過,IC行業本質上具有周期性波動,歷來會出現擴張與收縮的模式。該等週期波動通常伴隨產品需求減少、產能過剩、高存貨水平及售價下跌。
全球IC設計行業的競爭十分激烈,而且准入壁壘很高,包括複雜的研發需求、漫長的開發週期以及供應鏈各環節的緊密協調。
全球MCU產業參與者數量有限,主要由大型企業主導,前五大廠商合計佔據全球營收約70%,反映高度市場集中度。
2024年,以出貨量計,中微半導是中國排名第一的MCU企業,而以收益計則排名第三。
國內主要參與者還包括兆易創新、中穎電子、國民技術、復旦微電、華大半導體、比亞迪半導體等。
總體而言,MCU領域未來的增量主要依靠AI計算和機器人等新興領域,但是依然受到半導體週期的影響,2023年公司淨利潤大幅下滑,主要產品的價格也有所下降。
未來,公司能否持續投入研發迭代產品,在半導體週期波動中提升份額,格隆匯將保持關注。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